螯山燈乃是古時元宵燈會的大型的自貢彩燈,其規模與氣勢不亞于恢宏的樓宇殿堂,可謂燈族之王, 也是古近代盛行的大型組燈。
早在隋唐時期,隨著元宵燈事的興起,鰲山即成為主要燈景之一。武則天時有鰲山竟高達百余尺;唐玄宗時,巧匠毛順結繒彩制鰲山燈樓二十間,高一百五十尺,上懸鏘然成韻的珠玉金銀及龍鳳虎豹形狀的各式花燈。
《宣和遺事》上有宋徽宗時期的鰲山燈記載, 它建于皇宮各個門口的空場上,冬至后開始縛扎,一入正月,已彩畫一新,它高有十六丈,闊三百六十步,中間兩條鰲柱長二十四丈,上纏金龍,口中燃燈一盞,謂之"雙龍銜照",中間是一塊長三丈六尺,闊二丈四尺的牌,牌上金書"宣和彩山,與民同樂"八個大字,鰲山周圍還有騎青獅、跨白象的菩薩,手臂可以搖動,手指間淌水五道,山上還有山泉飛瀑,是用轆轤提水到山頂,以水箱貯之,再不停地傾瀉下來形成的。
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,為招徠天下富商, 繁榮經濟,下令高架鰲山燈棚,在元宵放燈十日。
"螯山一盞千金價",一般人置設不起,只有皇室想玩賞時,方才在宮門口構制一座,讓百姓前來游賞幾日。在民間,也有百姓自己湊錢籌建規模較小、飾配較簡單的鰲山燈,尚可滿足自娛與娛人之原想。
由于鰲山燈取材于神話傳說,人們只能憑自己的想象構筑它。不過,在螯山燈的制作承襲中,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法則與特點,如棚彩匠們往往用下大上小,層層堆壘的方式表現山的形狀,用繒彩表現蒼翠的林木,用水流表現山的清幽,用樓閣和彩扎人物表現傳說中的神仙和住所等等。
鰲山燈經過千年的發展,巳擁有了一套獨特的符號形式與工藝規范,不愧為燈族中的顯貴。